透视新职业背后的政府和个体选择
当前页面 > 首页 > 行业资讯
透视新职业背后的政府和个体选择
时间:2011-03-28  来源:中大职业培训学院

 新职业的大量涌现,应该说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个体的职业选择也具有了更宽广的可能性,但社会的现实是就业的难度不是降低了,反而加大了。就业难当然有多重影响因素,但是,对于职场中的个体而言,转变择业价值观念、提升就业能力,管理自我的职业生涯是应对新职业迭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最佳策略。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就业制度是由国家统一安置的“统包统配”,个人没有择业的自由,没有决定自己职业命运的权利,一个人一经分配基本上决定终生,个人在职业上更多的是依赖组织,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现在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个人真正成为具有自主性的市场主体——自主择业、自主流动,自己管理自己的职业,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是,自主择业并不意味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组织也同样有着用人的自主权,任何一个具体的职业岗位,都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个人具备特定的条件,如教育程度、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体质状况、个人气质及思想品质等等,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适应任何一项职业的,这就产生了职业对人的选择。

  一个人在择业上的自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所拥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而个人的时间、精力、能量毕竟是有限的,要使自己拥有不可替代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就应该根据自身的潜能、兴趣、价值观和需要来选择适合自身优点的职业,将自己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价值,这就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规划和设计,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承担责任。在职业不确定性加大的环境中,增强自己的终身就业能力是管理好自己职业生涯关键。

  新职业的大量涌现、职业结构的深刻变化。不仅对个体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对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政府管理部门来说,应该严格按照规范的程序和标准对新出现的职业进行审定,及时公布新职业信息,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标准,加强对培训市场的有效管理。事实上自20048月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以来,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已经发布了12批共122个新职业信息,并制定了相应的职业标准,我国的职业分类大典也在修订中。这些举措,对引导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完善劳动力市场、强化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