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职业指导的现状与走向
(一)重视职业指导“选择”职业的功能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以及教育体系的丰富与完善,个体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促进个体学会选择再一次为中国的职业指导赢得了用武之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广大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愿望,确保社会稳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措施之一的职业指导,其工作重点应立足于介绍职业信息,转变择业观念,提供求职方法与策略,“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能够得到平等就业机会或处于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 。
(二)强调职业指导的“教育”性质
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实行的“统一分配”的计划就业管理制度,使得不少个体在就业问题上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缺乏主动谋职、自主创业的进取意识,一些个体一味从自身主观意志出发,脱离社会及个人素质的实际,过高地定位自身的职业理想,形成社会的摩擦性失业。为此,1994年劳动部印发的《职业指导办法》、教育部下发的《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都要求职业指导向劳动者介绍职业状况、宣传就业政策,“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需要和个人志愿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大学生数量激增,2004年高等教育毕业生数达到280万,比2003年净增 68万。在此情形下,各高等教育机构更是依靠职业指导不断加强对大学生择业观念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会“先就业、后择业”,鼓励他们积极到西部、到基层、到乡村就业,积极自主创业。
由于职业指导工作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当事人自主建构职业意识还相对淡薄,兼之职业指导人员自身素质的制约,这种以指导人员为中心,多采用授课、报告、团体座谈等形式,作为教育意义上的“职业指导”近期内在中国仍将具有一定的市场。
(三)关注特殊人群的职业指导工作
在一如既往关注农民、妇女等人群的同时,残障人士、下岗工人、青年人是中国职业指导工作重点关注的对象。至2000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省级残障人士就业服务中心,全国累计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3012个;针对下岗人员,政府定期免费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职业介绍及1次再就业培训,同时在职业介绍机构中,实行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社会保险关系接续“一站式”就业服务;为帮助青年人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岗位的过渡,中国初步建成了“市场定向、政府协调、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学生就业机制。
(四)以政府经营职业指导为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其中包括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人事部门的人才开发交流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职业介绍机构以及教育系统内部的职业指导与教育机构;以用人单位投入为主的员工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机构;以社会团体及个人投入为主的职业咨询服务机构。2001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还发布了《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设立管理暂行规定》,以进一步鼓励和规范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的设立。2003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2.6万个,其中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就有1.8万个。这种政府经营为主的做法,有力地保证了职业指导在高水平起点上运转,同时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因此,中国在今后一段时间仍然应继续加大政府对此项工作的投入,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五)当事人自愿接受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办法》中明确指出应遵循“自愿”原则开展指导。《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中尽管对职业指导的开设课时有所规定,但就实际效果而言,强制性不够。部分高等院校尚未开设系统的职业指导课程,部分已开课的院校也大都将职业指导定位为选修课,这些都使得中国的职业指导是在当事人自愿的原则上传送。
由于多数人群对职业指导的意义尚认识不足,要使该项工作发挥更大效益,中国就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完善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的同时,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出丛书、发专刊、作报告,以及各种新闻媒介的报道,普及与职业指导有关的一般知识,吸引社会各界接受、支持、参与职业指导工作。在学校内部积极创造条件,高质量地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制订个人成长计划,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潜能的发挥。
(六)建设专兼结合的职业指导队伍
1999年起,中国开始推行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0年2400余人通过首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资格鉴定。至今全国共有1万余人持有职业指导资格证书,其中高级职业指导师达 400人。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庞大,现有的专业人员队伍显然远不能满足需要。有研究指出,美国1999年就有16万名职业指导师,平均一个职业指导师面对3000人,而我国一个职业指导师最少要面对15万人。因此,有人士推测,中国在3年后,仅高级职业指导师的需求就可达到15万人。
基于人员紧缺的现状,中国在职业指导队伍建设上只能走专兼结合之路。在充分发挥现有专业人员作用的基础上,一方面鼓励有一定业务基础的教师、行政官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专家积极参与职业指导,另一方面加强培养与培训,推进专业化建设,力争在3-5年后,所有职业指导人员全部持证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