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教学模式下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困惑及对策
当前页面 > 首页 > 行业资讯
模块化教学模式下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困惑及对策
时间:2018-07-02  来源:

田印红 1   陈雨田 2

铜仁学院教育学院,贵州铜仁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长春

要:在高校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背景下,笔者对模块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在分析了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三大困惑之后,提出了在模块化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既要打破以前的学科本位,考虑教师专业的内涵发展,也要照顾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要适当结合我国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充分发挥高校教师资源,大力开发教师教育校本教材等三大对策。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 教师教育课程 

一、引言

在高校改革的大背景下,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纷纷朝应用型大学转型,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大学生各种应用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表现在课程设置上的改革,许多大学提出了模块化教学的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主要是指部分或者完全基于模块化课程的一种个别化教学形式, 是基于学科知识的模块化分解或组合的教学[1]。模块化的课程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能力本位和知识的必需、够用,重视职业分析,因此绝大多数模块都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 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2]。因此模块化教学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知识的应用。

二、模块化教学模式下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困惑

在以培养教师为主的大学, 进行模块化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各学院也纷纷在课程设置上引进模块化教学。 在具体实施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打乱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原先的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这无疑会遇到很多困难,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主要存在的困惑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为不知道怎样设置教师教育的模块化课程。 传统教师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师教育技能几大主 要课程,多年来在为我国各类学校培养合格师资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代教师教育,除了要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 还要培养教师的专业信念和态度,以及注重教师的个性化发展,传统的老三门课程已经满足不了现代教育对新型教师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就提出了新的要求。 怎样设置教师教育模块就摆在了教师们面前。 随着模块化教学的实施,原有的学科顺序被打乱,学时也进行了改变,给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带来了很大困难。

其次,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教材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许多出版社发行的现有的教材,是按传统的学科进行编排,很难适应模块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因此对应模块化教学的教材则很难订购,往往一个模块对应几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门课程也包含几个模块的教学内容。 如果征订几本教材则加大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教学内容也显得杂乱。 而把《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等教师教育课程浓缩在一本书里的教材也根本没有。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有必要对整合后的课程进行校本教材的研发,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第三, 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是否要密切结合我国的教师资格证考试 2014 年起,我国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就成为了国考,不管是师范类专业还是非师范类专业, 都要参加国家举办的每年两次的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笔试和面试。 这无疑使得师范类专业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增加了难度。 因此,在模块化教学模式下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是否要密切结合教师资格证考试就出现了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就是课程设置要密切结合教师资格证考试,另一种声音就是不用考虑教师资格证考试,而应遵循教师教育课程的系统性。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来设置教师教育课程呢?

三、模块化教学模式下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对策

在模块化教学模式下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开发研究,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既可以重建教师教育,为模块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教育开发一套适用的课程,又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工作和师范类学生的学习, 指导师范类学生毕业后在教学领域的实践工作。 因此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初的困惑在不断探索中渐渐明朗。

1.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既要打破以前的学科本位,考虑教师专业的内涵发展,也要照顾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此,可以把教师教育模块定位为四个,分别由教育理念与教师职业道德综合知识与文化修养教育心理基本理论知识教育基本技能四个模块所构成。 可以看出,每一个课程模块都是以某个特定的主题为中心来组织,下面包括多门具体学科课程,而这些学科课程都是围绕这个模块主题而设置的。   “教育理念与教师职业道德综合知识与文化修养两个模块主要包括教师观、学生观、教师职业道德、学生综合素质等知识;教育心理基本理论知识教育基本技能两个模块主要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知识与技能。 由于打乱了原有的学科,因此模块化课程设置就要考虑到学科的整合, 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教师教育的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 这对教师、学生及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 它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 这种基于社会和个体双重需求,探讨模块教学的优势,构建教育学课程内容模块,是当前教育学课程内容优化与整理的[3]。

2.充分发挥高校教师资源,大力开发教师教育校本教材。目前各大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育的教材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沿用以前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传统的教材,这类教材学科体系完整。

2.1.2 加强学校教育,发挥孝文化教育功能。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在文化教育的同时,也需落实德育教育工作的常态化。 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不分离,是当前全面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学校在德育教育中,应强化孝文化道德教育的开展,发挥学校教育优势,让孝文化教育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学习之中。1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编写孝文化教材,将中国孝文化以文化教学的形式,进行教育引导;2)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多样化的活动。  如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绘画展,让孝文化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激发学生的兴趣;3)学校可以创设孝文化课时,用于《二十四孝》《弟子规》等的教学,让孝文化教育成为普及孝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强化社会教育功能,完善法律法规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对孝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强化社会教育功能,是更好地构建孝文化,将孝文化建设融入到社会和谐发展之中。 我国在孝文化建设中,出台了系列的政策法规,充分说明孝文化建设在当前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

2.2.1完善养老机制,并与孝文化相结合。 我国的养老模式仍以居家养老为主,养儿防老是我国沿袭千年的养老文化。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养老模式及理念难以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 构建新的养老机制,是践行孝文化的重要方面。 1)自我健康资源的积累,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基础,更是减轻子女负担的重要方面。 当前日益突出的养老矛盾,很大原因是子女工作、生活压力大,面对养老负担便会形成尖锐的矛盾;2)注重身心健康。 对于老年人而言,应转变积蓄都留给子女的思想观念。 老年人可以自行支配自己的积蓄,通过银行储蓄、养老保险购买等方式,提高自我养老资本。

2.2.2完善法律法规,形成有效的约束力。 孝文化一直是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法律法规的方式,促进孝文化的实行,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有效约束力。 因此,面对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我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社会在孝文化中的行为进行约束引导,以更好的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与此同时,以政府为主导,加快福利院、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资源建设,为社会养老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提高养老质量。

2.3推进孝文化产业发展,深化孝文化建设

在新的历史时期, 孝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于如何推进孝文化产业化发展,为孝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创造良好的内外条件。 首先,大力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到孝文化产业发展中来。 孝文化的建设发展, 单独依靠政府难以做强, 应该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利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模式,鼓励客商在孝文化产业建设中的投资力度;其次,强化中外孝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我国孝文化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之下,建立中外孝文化交流机制,对于丰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可以立足国情,借鉴国外孝文化的发展经验,建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孝文化发展道路,让孝文化在现代社会扎根。

参考文献:

[1]邹晓莹大学生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前沿

[2]向汉璐 寸草春晖——对当代孝德缺失现象的思考  教育教学论坛

[3]杨扬 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对策探究 青年与社会

[4]李静 浅析当代孝文化的缺失现象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薛倩 传统孝文化在当代家庭德育建设中的价值研究  河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