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到了一年求职时。当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们,带着四年学成的踌躇满志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踏上社会时,却在不同程度地经历着找工作“四处碰壁”,以及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
2011年的高校毕业生将达660万人,其人数之多,就业之难,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引起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难已然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我国就业问题的基本格局仍然是供大于求,就业总量的压力还是第一位的。同时结构性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就业的形势越来越复杂。
所谓“就业形势越来越复杂”是指,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春节过后不少地区相继出现的“用人荒”。 一边是大学生求职市场人满为患,曾经的“天之骄子”无人问津;一边是用人单位求贤若渴,尤其是技术类人才缺口较大。
在“就业难”与“用人荒”并存中不难看出,当前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十分突出,改变高校“货不对路”、“产销脱节”的现状已势在必行。
记者近日在采访扬州大学与益海嘉里集团的“校企联姻”时颇受启发,扬州大学是国内首家开设烹饪本科教育的高校,益海嘉里集团作为粮油行业的领军企业,对烹饪领域始终高度关注。去年9月,扬大联手益海嘉里开创国内首个国际化烹饪研究与培训机构——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丰益国际烹饪研究院。在崭新的教学实验楼内,益海嘉里出资购买了国内一流的烹饪设备,为学生们提供中式、西式烹饪学习实验室。这种企业出资、高校出智的合作模式,令学生、高校和企业形成了多方“共赢”。
对学生而言,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最先进的软硬件设备、师资和科研成果,同时有了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就业市场上自然更有竞争力;对学校而言,有了资金助力,可以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同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难给高校带来的压力;对企业而言,既是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同时也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一种考量。
近些年,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捐资助学的慈善活动并不鲜见。但恕笔者直言,一则多数都是短期行为;二则多数捐助与教、学不大对口。扬大与益海嘉里通过“联姻”办学,将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相结合,为中国餐饮业输送一批又一批“动脑”和“动手”并重的烹饪人才,必将更好地推动中国烹饪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下,“校企合作”不啻为破解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有效突围。通过校企合作,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更好地紧扣市场需求,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形成高校与企业间的良性互动,既为企业解决了“用人荒”,又为高校和学生解决了“就业难”,可谓一举多得。
尤为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应当在校企合作中牵线搭桥,发挥其统筹和引导的作用。政府有责任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及专项资金支持等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加入校企合作,同时指导高校调整培养人才的方向以适应市场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成就职业梦想:“就业难”下的有效突围
时间:2011-03-30 来源:中大职业培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