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国: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要“以我为主”
当前页面 > 首页 > 名师访谈
张卫国: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要“以我为主”
时间:2013-12-26  来源:

  在知识型经济、人口结构变化以及劳动力流动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世界各国更加重视通过教育的国际化来开发本国人力资源,争夺全球范围内的优质人力资本。跨国教育为满足这种迅速增长的高层次人力资源需求提供了有效途径。中外合作办学是跨国教育在我国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拓宽了人才培养途径,增加了人才培养的国际环节,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掌握国际前沿知识、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的专门人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受教育者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尽管如此,中外合作办学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偏少,缺乏世界一流大学与我方的直接合作,导致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供给很难及时满足社会对大量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中外合作办学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步伐。在这些方面,与我国同为跨国教育输入国的一些国家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积累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吸引世界知名大学。马来西亚采取了鼓励私立高等教育,包括跨国教育发展的措施,欢迎外国大学到该国设立分校。新加坡1991年制定了名为《新的起点》的跨世纪战略,提出要充分引进和利用外国教育资源,并于1998年制定了“十所顶尖大学计划”,希望通过引进一流大学来加速新加坡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这个目标已经比预期提前5年实现。借鉴以上经验,在质量保证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我国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来鼓励国外知名高校以各种合作模式与我国高校合作办学。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是确保引进高质量外国教育资源的制度保证。马来西亚建立了公开透明的质量保障和认可制度,国家学术鉴定局对私立高等院校所提供教育的标准和质量拥有监督权。2003年《新加坡质量等级计划》正式制定,该计划旨在为私立教育机构提供质量评估和监管的基准。新加坡还建立了有利于保护受教育者权益的评估认证制度,采用了第三方机构自下而上的认证评估。为确保中外合作办学人力资源培养的质量,保障受教育者权益,我们需要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吸收和借鉴教育质量的国际规范,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设立专门的质量评估机构,构建政府评估、同行认证、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


  实施教育输出战略。教育的输入和输出是伴随跨国教育发展的双向交流过程。马来西亚正在致力于从高等教育的单纯输入到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战略转变,1995年制定的“2020年展望”中提出,到2020年要把马来西亚建设成一个“区域高等教育中心”。新加坡也正在由一个教育输入国向教育输出国转变。2002年,新加坡制定了“发展新加坡教育产业”的政策,提出要把教育发展为一种重要的出口产业;2003年,新加坡政府又提出了“环球校舍”计划,目的是使新加坡成为全球重要的教育服务枢纽。我国在中国语言文化、传统中医等学科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不久的将来,双向交流和培养将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趋势。为此,国家应制定鼓励性政策,一方面我们要将国外的生源引进来,为他们提供既独具特色又符合国际化标准的教育组合;另一方面我们要走出去,到国外去办学。


  协调并处理好中外合作办学人力资源建设的几个关系。


  一是借鉴国外人力资源培养模式与创新我国人力资源培养模式的关系。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通过合作办学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和成功的人力资源培养模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离不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中外合作办学应当承担起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在借鉴国外人力资源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与保持人力资源多样性的关系。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取决于能否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选择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学科专业优势的外国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防止盲目引进和低水平重复现象。在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的同时,应保持人力资源培养的多样性,避免人才过多集中于商务、管理和语言等专业的现象。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根据自身优势和发展战略,结合国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新兴、紧缺、薄弱专业开展合作办学,为国家培养多样化的专门人才。


  三是人力资源建设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重点支持若干所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办学,建设若干具有示范作用的国际教育中心。与此同时,必须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效能,统筹安排与正确处理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过程中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为支持中西部发展,应该进一步优化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和结构,采取措施引导国外办学机构与中西部地区学校合作办学。


  四是人力资源培养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归根结底是“洋为中用”。中外合作办学人力资源培养本土化是指经过长期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之后,将中外合作办学人力资源培养的成果全部转化成由我方办学机构掌握的资源,我方办学机构完全负责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选聘以及教育教学的管理等环节。“本土化”意味着我国的教育质量已经达到国际水准,我们能够摆脱对有限的国外合作机构的依赖,更加独立自主地利用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也意味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的人才要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合外国先进文化。中外合作办学人力资源培养国际化是指随着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合作办学实施“走出去”战略,从教育输入大国转向教育输出大国,在世界范围内为我国的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培养大批优秀的国际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