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因执著和创新而卓越(上)
当前页面 > 首页 > 名师访谈
孟夏:因执著和创新而卓越(上)
时间:2013-12-26  来源:中大职业培训学院

    题记

  执著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内敛的气质,是一种认准目标便锲而不舍的认真态度,更是一种对真理的无尽探索与追求。创新是一种品质,是科学的灵魂,是突破原有的框框,更是深入事物本质的大胆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展现。如果说执著是创造者的性格,那么创新则是创造者的特征,执著和创新二者的完美结合,才有了创造者永不枯竭的创造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执著,是一种瞄准目标后的全力以赴和精益求精,因而造就了卓越。这就是朝阳区幸福村学区孟夏书记带给我们的启示,这种启示,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执着是一种真诚的、全身心的投入与倾注。这种投入与倾注的对象,便是我们所谓的事业”。面对朝阳区幸福村学区孟夏书记,记者对这段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因而触动了思维的灵感;在与他的对话与交流中,时而感受到智慧的力量与观念的冲撞,闪现出思想的火花,有一种笑傲人生的旷达与潇洒。

  近些年,北京市朝阳区幸福村学区“借势造势,借力发力,聚势合力”,围绕“创一流学区,办一流教育”的目标,创新干部培训工作方式,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所作的是一项富有远见卓识、带有战略性的教育创新,因而成效卓著。面对成绩,孟夏书记显得很客观而低调,没有一丝张扬的色彩,他一再强调,自己“要努力做一个称职的学区书记”,而不敢说“是一名优秀的书记”。

  选择:看似平淡

  一个人的一生中选择某一项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偶然性,但是在偶然的背后却有着必然。谈起当初对教育事业的选择,孟夏显得很平静,“是一个朴素而强烈的愿望驱使着一颗年轻的心”。

  自小性格倔强的孟夏有过幸福美好的童年,也经历了少年的磨难。文革中,孟夏经历过父母进监狱的孤独,也体验过随父母下放农村的艰辛,带着时代的烙印,青年的孟夏在内蒙古牧区插队放羊,尔后因招工进入锡盟某煤矿工作。

  一个偶然的机会,矿山子弟学校的一位教师休产假,孟夏因进矿时招工考试成绩在八十多人中排名第一被选派到学校任教。按照他本人的意愿,原本是临时代课,但逐渐地他“找到了一种感觉”,从此热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后来,父亲落实政策回到北京,孟夏则从内蒙古调到河北省工作,先是在某县教育局教研室任中学语文教研员,后调到保定市招生办公室工作。这是一个让许多人羡慕的工作单位,工资待遇好,单位还给了一套单元房。但是,这时的孟夏还有一种冲动,在他心中还执著于一种教学的理想,觉得自己的才智只有在三尺讲台上才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执着的精神此时正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1984年的夏季,孟夏私下跑到保定师范应聘试讲。考评组听完他的课后给于了很高的评价,以至于后来学校两个班的语文课拖了两个月的时间,给孟夏留着;学校的领导还多次找到招生办主任做工作。

  于是,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孟夏辞去了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到保定师范做了一名教师。他把房子交了,在农村租了一间房子,又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一教就是九年。这种超越个人利益得失、执著追求的情怀,不仅仅需要一份对青春的无悔和对事业的热爱,有时候也需要一点自我牺牲的勇气。

  1986年,组织上考虑到孟夏的父母长期蒙冤给了其子女一个进京指标,可以调孟夏到其父母所在的民政部工作。但是孟夏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最终选择了放弃。他的放弃,不仅仅是放弃了一次到国际大都市生活的机会,放弃了一个条件较为优越的工作环境,同时让他深感痛苦和内疚的是这也在一定程度舍弃了父母长期期盼的家人团圆的心愿和为已近离休年龄的父母进孝的责任。很多人不理解他,但只有和他一起共事的同事和他的学生理解他,他的选择和放弃,只是缘于他心中的那份执著:他的教育理想和情怀。

  1994年,孟夏参加了第一次全国人才交流大会,再次有了进京的机会。这时,已和教师这个职业结下不解之缘的孟夏,回到了北京,仍然续写着他的教师之梦。

  挑战:超越自我

  孟夏在内蒙古牧区插队放羊的时候,住在蒙古包,他修过公路,上山打过石头,也修过羊圈,在严寒的冬季每天要到距离居住地七八里远的地方打水。恶劣的生存环境,艰苦而又枯燥的生活锻炼了他的毅力和意志。

  “放牧的时候,只有天上的白云和地上的羊群,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话,任自己的思绪飞扬。最难挨的是漫长的冬季,生活上的艰苦平淡,精神上的寂寞孤独,不身临其境是体验不到的。”

  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依然坚持看书、学习,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得益于家庭环境的熏陶和父母的耳濡目染。

  19年的教学生涯,14年的班主任经历,孟夏关注现实,体味真实,执着教育,积淀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也许正是缘于一种执著,加上他干什麽工作都认真的性格,在职业学校从教的几年中,他不仅认真调整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也认真思考职业教育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以至于后来他撰写的论文《由水平测试和新编教材引发的思考》在《北京教育》上发表后,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后收入《以德治国理论与实践》一书;另一篇文章《浅谈职业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获得国家教育部九五规划重点课题论文一等奖;还有多篇文章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或者获奖。

  大概也还是缘于这种执著和认真,孟夏曾先后获得“河北省中师青年教师教案设计一等奖”(全省第一名)、“河北省中师写作教学优秀教师”、“保定地区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朝阳区优秀中青年知识分子”、“北京市中学市级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2000年,孟夏由朝阳艺术职业学校调到区教研中心小学教研室作主任工作。这时的孟夏曾有个想法,他想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底蕴,来认认真真地研究一下小学语文教材和大纲,并利用作教研室主任大量听课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写一本书,一本案例分析,来谈谈自己对小学教学的理解。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朝阳区教委对小学教研室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区教研中心的领导对教研室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2002年9月,孟夏被调到幸福村学区,做了一名基层的书记(兼校长)。他首先树立调研意识、服务意识和廉政意识,在幸福村学区大造学习之势,在学习中孕育思想提出了“整体工作预期目标、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的工作方案,即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做到三个“一、二、三”。

  第一个“一、二、三”,即借势造势。借“十六大”精神、朝阳区实现“三化四区”和学区地理位置的特殊定位之势,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确立了一个目标,即“创一流学区,办一流教育”;强化两个意识,即“校长的质量意识和角色意识”;建设三支队伍,即干部队伍、后备干部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实现教育创新。

  第二个“一、二、三”指借力发力,是具体措施的体现。即一个培训(指导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两个论坛(实践论坛和学习论坛),三个考核(学期初的计划制定、学期中的阶段性交流和学期末的综合考评)。

  第三个“一、二、三”,即聚势合力。形成一个局面,即形成团结、稳定,具有和谐工作氛围和人际关系的良好局面;两个着力点,即质量监控的成绩和课改实验的成果;三个机制,即形成干部的考核、聘用和奖励机制,形成骨干教师管理机制,形成教育教学监督、指导、评价机制。

  同时,孟夏书记对学区的工作定位和职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一改、两会、三督”(即改革学区职能管理部门,后备干部异地挂职锻炼阶段性总结会和学区教科研年会,督校长成长、督管理机制建设和督办学效益整体提升),创造适合干部、教师发展的平台,促进各校的快速发展。

  有所执着,才能应对挑战,不断的超越自我,生命就会因此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