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张岱年访谈录
当前页面 > 首页 > 名师访谈
国学大师张岱年访谈录
时间:2013-12-26  来源:中大职业培训学院

    北京的天气热得让人烦躁,还未到盛夏,太阳就白花花地晃得人眼睛睁不开,连空气都是烫的,行人低着头步履匆匆又匆匆,不敢深呼吸。就是在这样一个午后,我来到中关园,敲开了张岱年教授的门。令笔者感到意外的是堂堂国学大师居住得竟如此拥挤,一间只有14平方米的小屋四周堆满了各种书,一个不显眼的小圆桌紧靠门旁,上面杂七乱八摆放着报纸和书信。张老须发皆被岁月染白,正安详地坐在桌前看报纸,看到我进屋,急忙颤巍巍站起身来。不知为何,小屋中竟弥漫一种薄荷般的清凉,是否应了“心静自然凉”那句话?


  ·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问:张老,记得您曾著有《文化与哲学》这本书,那么,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它的冲突与融合又表现在哪里呢?

  答: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风风雨雨走过几千年,无时不在变化着。虽然它到了19世纪已经变得苍白无力,但它还有一些优秀之处,我们看问题不能绝对化,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加以分析,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全盘东化,一方面要积极吸收西方的优秀成果,同时还要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在批判与吸收中不断创新。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用8个字来概括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中国文化进步的基础,也是其优秀传统的核心。


  ·哲学与文学

  问:现在文学上有一种思辨性很强的倾向,带有某种哲学化色彩,诸如一些哲理小散文、小品文、小美文等,那么哲学与文学能否合而为一呢?

  答:所谓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为建立一个共有的观念而揭示世界的真相。它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分析性,讲求“以理服人”,而文学则是感性的,讲究“以情动人”。这是它们的不同之处,但反过来讲,一篇文章,如果讲不出道理而是泛泛空谈,自然也就引不起人们感情的共鸣,一部好作品首先能震撼人的心灵,能给社会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哲学与处世

  问:曾读过许多哲学大师的书,发现他们在处世上都有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那么,您认为一个人应如何做人与处世呢?

  答:做人,应有独立的人格,同时还要有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心,这种责任心不仅仅是爱国,还要时刻想着对社会尽一定的义务。为人处世,不要老想自我,功名利禄如过眼烟云,可有可无。

  问:您现在的生活怎样?

  答:自从去年病了一场之后,我的身体就一直不大好,社会上一些活动再没参加过,每天读读报纸,偶尔写点东西,有时出去散散步。寂寞?寂寞不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么?人,一旦进入这个境界,一切浮躁都得到了净化。

  要说遗憾,有啊,从“反右”到“文革”耽误了我整整20年呵,许多计划未完成,许多目标未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