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学的魅力――北大名师访谈录》有感
当前页面 > 首页 > 名师访谈
读《教学的魅力――北大名师访谈录》有感
时间:2011-02-09  来源:中大职业培训学院

 

  品味大学名师的教学魅力——读《教学的魅力——北大名师访谈录》有感

 

 

 

郭九苓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教师读了这本书,可以得到改进教学方法的启迪。学生读了,知道大学原来是应当这样来读的。高校领导读了,可以领会什么才是好教学,应如何抓教学

 

  ■北京大学 王义遒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和学生都应当了解“教什么、怎么教”和“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这是改革教学方法的关键,也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障碍和难点。《教学的魅力——北大名师访谈录》一书,通过北大一些名师的现身说法,生动地描绘了大学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和“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他们都是讲授大学基础课的老师,尽管文章里没有直截了当地对问题作出简约的解答,却能使人从各种不同方面形象而深刻地领会教学的真谛。

 

  名师教学展现了他们特有的激情和魅力

 

  上大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看来似乎不成问题。大学是分专业的,自然要学专业知识和能力,保证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专业工作。但是,现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人们职业岗位变动频繁,工作内容日新月异,专业变更也是常有的事。大学里学的能包你一辈子吗?所以,大学里教的、学的,除了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外,其实还有比这些“实体”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教育本质的反映:追求人的发展,追求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性。就是说,人要能够适应社会变迁,不断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反过来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我曾提出,大学教学要追求“两种态度、两种能力”:好学的态度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尊重人、尊重事业的负责态度和交流、合作与组织的能力。有了这两种态度、两种能力,人就能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为社会作贡献。可是,这些东西并不直接反映在学科和专业的教学内容上,能不能在课程中体现这样的教育思想,取决于教师水平。

 

  《教学的魅力——北大名师访谈录》收录了北大20多位名师的教学访谈或讲演。他们既是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又是深刻领会教育教学真谛的行家里手。他们的教学能以特有的激情和魅力使学生懂得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和理论,领会各门学科的精神实质,而且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渴望与热情,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钻研的门径和启迪思维方法。这就给了学生以自主学习与发展的开阔空间。

 

  比如,讲《古代汉语》的邵永海老师不囿于古语的字义、声韵、语法等,强调历史文化、生活背景,使学生成为“文化传道者”,效果大不一样。黄必康老师在教公共英语基础课时教法独特:不拘泥于发音和语法的准确,提倡“意义优先”,重视学生思维能力与西方文化素养的提升,结果学生反而能更自由地交流、顺畅地表达。

 

  名师教学显示了教无定法,但却是“有道可循”

 

  一般人都把数学单纯地看成工具。可是,书中4位数学教师都能从历史、文化和科学的角度把数学素养看作现代人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文化元素,看作培育科学精神与思维方法的重要渠道。名师们的教学都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几乎所有文理学科老师都在教学中体现出科学与人文的自然融合,一点儿也不显得矫揉造作。例如,陈守良老师讲人类生物学课,注意人类文化积淀的历史脉络,关注人怎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人的血液循环是怎么发现的”这一教学设计把科学与人文天衣无缝地结合到一起。讲授统计数学的谢衷洁老师引述的美国《文学摘要》杂志因错误统计而垮台的例证必将深深铭刻在学生心里,科学方法的失误给事业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凡此种种,都说明他们对学科的深入掌握和对教学艺术的驾驭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怎样教上,这些名师更是发挥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技巧。不过,他们都相信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是靠教师灌输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的;不同学生对同一科学概念的掌握总会有所出入,各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领会必有差异。因此,他们重视启发和引导。这里,他们各有创造。比如,有用情景感染、实践思考,由浅入深地去揭示科学原理,然后使学生直面当今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如董志勇的《经济学》。但是,也有让学生一开始就直面难题,使之产生“一种高山仰止的敬畏”并“叫苦不迭”,然后再引导学生知难而进,攀援登顶,享受学术追求的乐趣,如张祥龙的《哲学概论》。在这里,名师们充分显示了教无定法,但却是“有道可循”。

 

  名师值得学习的不仅是学识,还有对待学生的态度

 

  什么样的大学老师是好老师?我曾经根据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的谈话归纳了两条:一是要有学问,二是能多从学生角度着想。后来,我又在此基础上把好教师的条件归结为“四个真”:真知、真信、真行、真情。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北大老师不是简单地理解为一个数量关系。水其实是各处不同的,你还要知道这杯水和那杯水有什么不同,这里的水与那里的水有什么不同。这还不够,你还要知道,学生喝了这杯水能不能主动去品味这一片水的滋味。这就是说,教师要深入理解这门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学科的这部分内容与那部分内容的关系。没有对学科的深入钻研,没有高深的学术造诣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书中这些老师既尊重经典,又不断与时俱进。像讲授基础物理课程的赵凯华和钟锡华老师,他们都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基础课成为学生进一步钻研其他高深课程和窥视外部世界的接口与窗口。这些老师讲授同一门课至少几年,多的甚至已超过20年了。但是,他们每次讲课都要重新备课,以增加一种全新的感觉。为此,他们的付出是可想而知了。这种精神真是难能可贵。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一种教学平等、教学相长的态度。他们从不以长者自居,把与学生交流看成是教学的第一需要,对不同学生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以体现因材施教。即使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他们不是惩罚、厌弃,而是循循善诱,使学生领悟“世界上总有一些底线需要我们恪守”。没有对学生的爱心和真情,休想做到这样!

 

  如今,急功近利、过于喧嚣的市井氛围对大学产生了严重侵蚀。几乎很少有人会“仰望星空”。同时,行政力量对教学和研究的干扰也十分严重。比如,有的学校有把学生与教师反馈交流所必需的作业存入档案这种愚蠢的“教学管理规定”。正是这类“教学评估”的荒唐规定,使一些高校作出让学生造几年前考卷这样的“反教育”行为,把学校变成了亵渎教育、糟蹋教育的场所。我更担心武际可教授所忧虑的“汰优”效应成为现实。一个个“评估指标”和一批批“定量数据”,正在把一些有着优良传统的高校变得平庸,甚至堕落!我想,这也是这批北大名师的共同心声。

 

  因此,我觉得大家都应该读一读《教学的魅力——北大名师访谈录》这本书。教师读了,可以得到改进教学方法的启迪。学生读了,知道大学原来是应当这样来读的,可以随时端正自己的学习方向。即将高考的中学生及家长们读了,晓得应当怎样选择高校与专业志愿。高等学校领导读了,可以领会什么才是好教学,应该如何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