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起底——透视中国财经类资格证书
当前页面 > 首页 > 行业资讯
大起底——透视中国财经类资格证书
时间:2015-01-16  来源:

大起底——透视中国财经类资格证书

  2014年11月2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涉及67项资格认证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被予以取消。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引发了一场政府、业界、学界和商界的大讨论。

  资格认证,通常是指对某个行业或者领域内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建立一定的标准,通过一定的考核达到该标准的,则可以获得该项资格认证。通过对这些标准的层次再作进一步细分,则可以形成从初级到高级的不同水准的资格认证。

  全世界通行的做法是,对于个别需要特殊管理和行业准入的行业,如医生、会计师、律师,会以法律的形式来制定这个标准,由官方或官方指定的机构管理或承办该资格认证,获得该资格认证的人士的专业行为也就有了法律赋予的职责和效力。

  在这些特殊行业之外,通常是由行业和市场自发形成,由市场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自然形成最优的标准和资格认证。而在中国,虽然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市场经济也已蓬勃发展,但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余晖下,对于资格认证,却不仅仅局限于特殊行业,甚至一度想覆盖到国民经济所有行业,全部以行业准入的方式来管理资格认证。

  新一届政府提倡简政放权,国务院发文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就是向国际通行做法靠拢。取消对于普通行业以行政审批的方式推行的资格认证,由市场自发形成最优的资格认证,利于行业发展,利于人才建设,利于国民经济。

  然而,在利益面前,很多原有的“官方”的资格认证,却想通过此事打击其它市场自发形成的资格认证,而继续保留自己的“官方”色彩,继续以行政为通道,赚取商业利益。

  中国财经业界的资格认证证书纷繁复杂,从国际上市场自发形成的资格证书到本土形成的,再到行政审批的资格认证,全都混杂其中,已经到了“万证奔腾”的地步。为拨开迷雾,给各界人士一个清晰的视野,本编试图尽量从一个全面、彻底和中性客观的角度,对中国财经业界的资格认证证书来一个大起底。

  一、财经类证书的起源与发展

  经过搜集,将在中国大陆境内相对比较流行的财经类资格证书进行归纳整理。

  (一)投资类

  1、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注册金融分析师,起源于美国,始于1962年,持证人数达到12.3万人,来自145个国家和地区。持证人主要由投资顾问、证券分析师、基金管理人、资产管理人构成。属于业界公认的黄金证书。考试由CFA Institute负责,只有指定考试辅助资料,没有指定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可根据情况自发研究课程。

  CFA考试内容分为三个不同级别,分别是Level I、Level II和Level III。考试在全球各个地点统一举行,每个考生必须依次完成三个不同级别的考试。

  CFA进入中国的准确时间不详,应该早至2002年就已在中国开设考场。根据CFA官网信息,CFA持证人在中国为3500余人,但现在中国每年参加CFA考试的人数超过万人,其热度可见一斑。

  CFA主要是面向资本市场,由于全球资本市场的投资理论和估值理论基本一致,因而CFA不需要在做任何本地化的改造,其考试也是全球统一,统一的英文试卷,统一的考试时间,统一由美国CFA Institute评卷,而其认证与会员工作也由CFA Institute统一管理。

  2、CAIA(Chartered Alternative Investment Analyst),注册另类投资分析师,起源于美国,始于2002年,持证人数达到6900人,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持证人由对冲基金管理人、资产管理人、投资顾问、证券分析师、风险经理构成。

  考试由CAIA Institute负责,只有指定考试辅助资料,没有指定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可根据情况自发研究课程。

  CAIA项目由两个级别构成。一级运用投资分析审查各项另类投资资产的基本特性,二级则在一个资产配置与决策框架中运用这些分析。两个级别都包括了CAIA项目的基本组成部分:道德与专业行为。

  3、CIIA(Certifie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alyst),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起源于英国,始于2001年,持证人数达到7300人,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

  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最终考试共两卷考试,每卷三小时,共计六小时。

  试卷一:经济学、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公司财务及股票估值与分析;

  试卷二:固定收益证券估值与分析、衍生产品估值与分析、投资组合管理。

  CIIA中国考区由中国证券业协会主办,每年3月和9月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同时举办两次考试。

  4、保荐代表人

  始于2004年,由中国证监会推动建立。在中国,保荐代表人就如注册会计师一样,由相关法律法规界定了其职责。相关证券法规规定,企业上市必须由保荐代表人签字。保荐,顾名思义,即为担保推荐。保荐代表人的签字就意味着对企业的一系列事项作出了重要承诺,其承诺和推荐的责任不因上市完成而免除或者终止。

  法律赋予的职责以及人数的稀缺,带来了就是保荐代表人的每年数百万的薪水。

  要想获得保荐代表人的资格,首先就是要通过由中国证券业协会主办的保荐代表人资格考试,考试本身的难度、低通过率和背后的超高薪水,使着这保荐代表人考试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第一考。

  本次国务院发文,保荐代表人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也在取消之列,但中国证监会很快就表示,取消的不是“保荐代表人”和保荐机制,而是与“保荐代表人”的行政审批事项,并且保荐代表人的相关工作早就由中国证券业协会承担,国务院发文并不影响与保荐代表人相关的各种事务。

  (二)个人理财类

  如果说投资类的证书主要面向资本市场,其标准和理论相对统一,那么个人理财类的证书则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个人理财,涉及到家庭财富的管理和配置,包括子女教育、房地产、养老、移民、福利安排、保险保障、税务筹划等等一系列事项。光是从这些事项的名称就可以看出,它们有着太多的地域性的特点,更是与法律法规、行业特点、风俗习惯直接相关。因此,个人理财类的证书多是采取了全球统一大纲标准,而具体的考试、培训和知识体系全部本地化。

  1、CFP系列。CFP系列包括AFP、CFP、EFP和CPB。起源于美国,始于1973年,由Financial Planning Standards Board(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FPSB)管理。作为系列证书,来自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AFP、CFP、EFP和CPB持证人超过60万。

  CFP于2004年进入中国,早期的时候,为打开局面,FPSB与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有过短暂的合作,但证书始终由FPSB直接颁发。从2009年起,CFP在中国的事务由FPSB在中国的分支机构FPSB China管理,其后发展迅速。根据FPSB China官网的数据,中国大陆地区CFP系列持证人数超过16万,他们广泛来源于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行业。

  2、ChFP,理财规划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起源于中国,当前也只在中国存在。始于2005年,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管理。持证人数不详,从其官网www.chfp.org亦无法找到其持证人数量。

  发展期间,ChFP使用着准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行政力量,但ChFP在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业的持证人非常少见,在保险业和社会人群中发展较多。

  3、CICFP,中国注册理财规划师协会,这是一个成立于中国香港的社团,颁发注册理财规划师和国际注册理财规划师,其英文名为AFP和CFP。但是AFP、CFP、EFP、CPB在中国大陆已经是注册商标,商标所有权归FPSB所有,CICFP明显属于侵权行为。CICFP的持证人数不详,国际化程度不详。

  4、RFP(Registered Financial Planner),美国注册财务策划师,起源于美国,始于1983年,由美国注册财务策划师协会管理。全球持证人数超过6万人,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由保险从业人员构成。

  2004年进入中国,在大陆地区的持证人数不详,在其中国官网www.rfpcn.org亦未找到相关数据。

  5、RFC(Register Financial Consultant),国际认证财务顾问,起源于美国,始于1984年,由美国国际认证财务顾问协会(IARFC)管理。2004年引入中国,持证人数不详,国际化程度不详。

  6、ChFC(Chartered Financial Consultant),特许财务顾问,起源于美国,始于1982年,由美国金融职业培训界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美国学院(American College)颁发管理。全球持证人数45000人左右,主要来自保险行业。国际化程度不详。

  7、PFSS(Personal Financial Specialist),个人理财专家,起源于美国,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管理。信息不详。

  8、CLU(Chartered Life Underwriter),特许人寿理财师,起源于美国,始于1924年。由美国人寿保险管理协会管理,属于寿险专业领域最高级别的认证。

  9、CWM(Chartered Wealth Manager),特许财富管理师,起源于美国,始于1995年。由美国金融管理协会(AAFM)管理,全球持证人数6万人,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CWM与CFP的知识体系是互通的,CWM证书持有者补修规定课程后,可申请CFP证书。

10、CFC(Certified Financial Consultant),注册财务顾问,起源于美国,由美国理财规划顾问委员会(IFC)管理,全球持证人数约1.3万人,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其余信息不详。

(三)企业理财类

  1、CTP(Certified Treasury Professional),国际财资管理师,起源于美国,始于2003年,持证人数超过2万人。由美国财资管理专业人士协会(AFP)管理。CTP是财资管理领域全球持证人数最多的证书,是全球500强企业及全球银行都认可的财资管理证书,许多在华外资企业财资管理人员拥有该证书。

  2、FP&A(Certified Corporate Financial Planning &Analysis Professional),注册企业财务规划与分析师,起源于美国,如于2014年。

  3、CFC(Corporate Finance Consultant Certificate),企业理财顾问师,由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与英国雷丁大学ICMA中心创建,持证人数2000人左右。其余事项不详。

  4、CBS(Corporate Banking Specialist),特许公司银行专员,CCB(Chartered Corporate Banker),特许公司银行家,起源于英国,始于2014年,由陆家嘴财富管理培训中心与特许银行家协会(CIOBS)合作颁发。

  5、IFM(International Finance Manager),国际财务管理师,信息不详。

  6、AMCT(AMCT Diploma in Treasury),财资管理证书,起源于英国,始于1979年,由英国企业司库协会(ACT)管理。AMCT会员资格人数为2269人。

  (四)风险防控类

  1、FRM(Financial Risk Manager),金融风险管理师,起源于美国,始于1997年,全球持证人数超过2.8万人。由Global Association of Risk Professionals管理。

  FRM进入中国时间不详,在中国的持证人数在3000人左右。FRM是风险管理领域的高端权威证书,得到投行、基金、证券业、商业银行风控部门的广泛认可。

  2、ICBRR(International Certificate in Banking Risk and Regulation),银行风险与监管国际证书项目,起源于美国,相当于FRM的中级。全球持证人数超过15万人。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培训中心将ICBRR引入中国,至今已有一万余人参加过ICBRR中文考试。

  3、FBR(Foundations of Banking Risk),银行风险基础国际证书,相当于FRM初级。该证书刚起步,具体情况不详。

  4、CFRMCFRM(Certified Financial Risk Manager),注册风险管理师,起源于中国,始于2006年,由香港金融风险管理师协会管理,主要在香港本地使用。

  5、ICRP(International Certified Credit Risk Professional),国际注册信用风险管理师认证,起源于英国,始于2009年。ICRP认证由英国信用管理学院ICM管理。英国信用管理学院ICM是欧洲排行第一、世界排行第二的信用管理机构,至今已成立70多年,是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内的领军机构。ICRP持证者主要来自于金融、电子、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外资企业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其所在部门则主要分布在财务部、信用控制部以及公司中高层管理部门等。

  6、CCBP银行从业资格风险管理证书,始于2006年,这是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在银行从业资格系列证书中的子证书。

  (五)管理类

  1、PMP(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国际项目管理师,起源于美国,始于1969年,是项目管理领域的权威证书,全球持证人数超过60万,来自180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于1999年引入PMP,至今已有10万余名持证人。

  2、CPMP,中国项目管理师,起源于中国,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

  (六)会计类

  其实会计类的资格证书不必多说,它的特殊性在于这是一个特殊行业,相关的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士背书承诺。因此,各国的通行做法都是由法律赋予法律效力和职责。

  无论是中国的注册会计师CPA,还是美国、英国都是如此。

  尽管如此:

  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会计准则(IAS)的推行,各国的会计准则都在向IAS靠拢,像ACCA(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国际注册会计师)这样与IAS保持一致的高水平会计资格证书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当然,为了商业发展,ACCA也开发了一系列适用于各国本地会计准则的资格认证。

  另一方面,会计领域除了与法定职责相关外,还有很多类似于管理会计等与法定职责无关的专业领域,CMA(Certified Management Accountant,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和CIA(CERTIFIED INTERNAL AUDITOR,国际注册内审师)就属于此类。

  CMA起源于美国,始于1972年,发展至今已有近5万名持证人。CMA属于企业财务领域的权威证书,甚至被誉为国际财务界的MBA。

  CIA起源于美国,始于1974年,并于1998年中国内审协会与IIA签定协议,将IIA在国际上举办的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引入中国,并取得成功。

  二、实用性

  一个资格认证的到底有没有用,首先需要界定清楚什么才是有用,什么才是无用,什么是用?

  通常来说,人们考证,最直观的作用就是就业、加薪、提级、升学等等现实帮助。但是,我们认为,这些现实帮助的背后,体现的是行政力量?知识力量?还是商业力量?不一而足。

  行政力量永远是最简单有效的,就如会计师资格证书,律师资格证书,这是各个国家以正式法律赋予其法律效力的通常作法。

  但是,并不是所有领域都适合于使用行政力量,中国新一届政府也倡导充分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除了少数领域继续保持以法律和行政力量保持其效力之外,绝大多数领域都要走向市场化,由市场来决定其效力,其作用,和其生命。

  如果从市场角度来考量一个资格认证的有用性,不考虑商业营销的话,我们认为涉及到三个方面:

  1、对个人素质的提升

  知识架构是否合理和与时俱进,理论是否清晰正确,与实践结合是否有效,涉及到的教学安排是否恰当,这些都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提升考证者的个人素质。

  笔者调查了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多个行业的专业人士,口碑较好、评价较高的,对个人素质提升较为明显的证书包括:CFA、CIIA、CAIA、CFP系列、RFP、FRM、CTP等。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CFA、CFP、FRM和ACCA是整个金融行业中,各个子领域的资格认证的优秀代表,甚至是唯一的认可证书。

  2、对工作单位的帮助

  学以致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是绝大多数工作单位在培养员工队伍时的想法。其实,看一些证书对工作单位是否有帮助,最直观的做法就是看这些工作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一般来说,招聘时的职位要求都是先列出年龄、学历和工作经验方面的要求,然后都会有一句“符合XX条件者优先考虑”,而持有某项证书则是常用做法。

  不必多烦琐,直接百度搜索各个金融机构的招聘广告,就能看到,CFA、CPA、ACCA、FRM、AFP、CFP等证书都属于优先考虑对象。

  国际上,拥有CFA、CFP、FRM和ACCA证书,也是各个国家金融机构的青睐对象。

  3、对社会的贡献

  从经济学和商业逻辑的角度来看,任何一项事务,如果在法律框架和社会道德标准之内,有利于个人,有利于机构,那么这项事务就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判断一项事务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短时间内通过行政命令可以让一项事务有利于个人和机构,但如果不符合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但也注定不可长久。

  因此,一项证书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就是需要综合该证书是否对个人有帮助,对工作单位有帮助,是否符合行业的发展规律。

  三、完备性

  资格认证,本意就是资格认证机构通过考核(不只是考试),认定被考核者达到了一定标准后,向其颁发相应的资格认证证书。但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新架构层出不穷,如果要保持资格认证持证人始终达到一定标准,那么持证人必须与时俱进,证书的标准也必须与时俱进。

  这其中,资格认证机构的一项重要义务就是在认证之后的服务,资格认证要走向品牌,完备和持续性的整体服务是不可或缺的。

  1、继续教育

  2000多年前的先人就已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项资格认证如果只是一锤子买卖,则终将落后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其市场生命力终将消逝,从而被历史遗忘。

  优秀的资格认证对继续教育从来都是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的,包括CFA、CFP系列、FRM和ACCA证书在内的管理机构每年都提供大量的继续教育活动和相关资源,而其它的一些证书,要么是仅有继续教育要求但不提供继续教育资源,要么就是证书终身有效,证书成为一次颁发终身有效的面子工程。

  2、证书的持续有效

  绝大多数证书都对证书的持续有效提出了若干条件,包括但不限于:

  l 每年完成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

  l 遵守规定的职业道德标准

  但在执行时,各个证书管理机构就存在诸多区别了:

  (1)CFA,每年20学时,遵守职业道德标准和各国监管法规。管理较为严格。

  (2)CFP,每两年30学时,遵守职业道德标准、法律法规和从业标准,管理较为严格。

  (3)ChFP,从官网www.chfp.org未找到继续教育和职业道德要求。

  (4)RFP,每年15学时,遵守职业道德。

  (5)CWM,每年15学时,遵守道德准则。

  (6)CTP,每3年36学时,遵守职业道德。

  (7)FRM,未查到具体要求

  (8)CFRM,每年20学时

  (9)CCBP,尚未发布相关要求。

  (10)保荐代表人,每年强制2天以上的统一面授培训,不参加者取消资格。管理较为严格。

  3、会员活动

  丰富的会员活动不仅是展现才智的舞台,也是相互交流的平台,更是同行精英们的盛会。

  整体来看,会员活动分为多个层次:

  (1)从地域级别来看,包括全球性的年会,国家和地区级的年会,省份或城市级的俱乐部活动。

  (2)从形式来看,分为线下活动和线上活动。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线上活动形式也逐渐升温,发展出网络论坛、博客、微博、QQ群、微信群等多种形式。

  (3)从内容来看,分为报告会、讲座、论坛、聚会、休闲活动等等。

  通过对上述证书的一个全面考察,在会员活动组织相对完善的证书有:

  (1)CFA,CFA的会员活动是非常完善的,甚至已经成为国内外各个证书管理机构的学习范例。

  CFA全球年会,到2014年已经举办了67届了,每次年会有近2000人参加。

  CFA地域级活动,CFA已经在中国各大城市分别成立俱乐部,不定期举办活动。

  (2)CFP系列

  CFP的组织者FPSB每年都要举办各类会员活动,包括全球年会,及各个国家的年会。

  中国的金融理财师年会从2008年至2014年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每届年会有2000人左右参加,涉及主题包括当前宏观经济、行业发展状况以及与金融理财相关的具体话题,每届都有主会场和7-8个分会场,该年会已经成为中国金融理财专业人士的盛会。

  此外,从FPSB China的官方网站www.fpsbchina.org可以看到,FPSB中国每年在全国各地有数百场的现场继续教育和会员活动,并且在各地成立了理财师俱乐部。相应的QQ群和微信群也在发展之列。

  据笔者了解,FPSB China所有的现场活动到目前为止都是免费参加。

  (3)CTP

  CTP的年会可能是各个资格认证中规模最大和层次最高的,每年的全球年会近万人参加。全球大型金融机构和世界500强企业都会参与,每次的演讲嘉宾都有政界和商界的知名人士。

  中国区的财资管理相关会员活动也比较丰富,包括中国区的年会、继续教育活动、讲座等等。

四、考证价格

  对于一个含金量较高的资格证书,要考下来花费并不低。以CFA为例,要完整的拿证CFA证书,需要会员注册费,一级、二级到三级的考试费,和最后的认证费,加起来要2-3万元。如果再加上培训班,而还要加上1万元左右的费用。

  一般来说,中国国内行政力量主导下的资格认证证书考证价格并不高,从数十元到数百元不等。如CPA注册会计师,报考费用每一门只需数十元,除非本身特别优秀,自行学习能通过考试,多数考生都会选择报辅导班。CPA六科全部的辅导班费用,市场均价在2万元左右。

  再以CFP为例,为保证证书质量,FPSB对拿证直接要求4E(Education,Examination,Ethics,Experience),把培训放在了证书要求中。参加AFP证书培训的费用在6900-12960元之间,参加CFP证书培训的费用在10880-15840元之间,此外还有数百元的考试费用。

  我们也考察了其它证书,从报名到拿到资格认证证书,其中要经历注册、培训、考试、认证等环节。尽管费用结构存在诸多差别,但总体费用都至少在1万元以上。

  总的来说,考证价格与证书的含金量并没有直接关系,证书含金量本身则主要还是看证书本身的市场化、实用性和完备性程度。至于相关的辅导培训费用,国内金融培训业的普遍行情都在700-1500元/人天,所以各个较为优秀的证书考下来的花费都差不多。

  五、国务院发文取消的是什么?

  2014年11月24日,国务院发文取消一系列行政审批事项,其中就涉及到一级建筑师、保荐代表人、金融理财师和国际金融理财师等证书。

  我们查阅了国务院文件原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经研究论证,国务院决定,取消和下放58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67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取消19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将82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调整或明确为后置审批。另建议取消和下放32项依据有关法律设立的行政审批和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将7项依据有关法律设立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国务院将依照法定程序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相关法律规定。

  其后的附件中有一项即是“国务院决定取消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目录”,从文字上可以看出,取消的是“行政审批和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

  根据新一届政府“简政放权”的大方向,我们对上述文字做进一步的延伸理解,国务院本次也是在“简政放权”,取消的是国务院和国务院组成部门(也即“政府”)自身的行政审批和许可认定的权力。直白一点理解,取消的不是证书,而是颁发证书的权力。

  我们也注意到:

  2014年11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一级注册建筑师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表示不再对一级注册建筑师进行“行政审批”,但要继续做好一级注册建筑师管理工作。

  2014年11月28日,证监会在新闻发布会中提到,保荐代表人没有取消,相关考试和认证事项早已由中国证券业协会承接。

  这两个部委的回应证实了我们在上述的判断和理解。

  有意思的是,涉及到金融理财师和国际金融理财师,国务院发文中提到“原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实施,2009年后由社会机构自行实施”,既然早就“由社会机构自行实施”,又与“行政审批事项”何干?

  本文前面在叙述AFP(金融理财师)和CFP(国际金融理财师)的起源和发展时提到过,CFP系列始终属于国际证书,始终由FPSB直接颁发。有消息说,本次国务院发文,是有人通过朝中人脉,故意利用国务院取消行政审批事项一事,混淆视听,从而打击竞争对手。

  江湖传言不可随意取信,我们仅从事情逻辑进行分析和判断。如果说,本次取消的是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曾经实施过的行政审批和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那么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是否是政府机构?根据我们查询的资料显示,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是在中国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公益机构,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是其主管单位,但把其列为中国人民银行旗下部门,并认定为政府机构,似乎并不符合逻辑。

  我们从“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官方网站查到:“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成立于1998年,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署办公,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全国就业、职业培训的技术指导以及职业技能鉴定的技术指导和组织实施工作。”

  如果把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认为是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政府机构,那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更应认定为政府机构,该中心颁发管理的一系列职业资格认证是否更属于行政审批和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

  国务院连续多次发文取消行政审批事项,为何从不涉及该中心,也许背后涉及太多的利益纠葛。

  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到过,改革是有阻力的,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要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是,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这需要勇气、智慧、韧性。所幸的是,这些可以从我们的人民当中去汲取,来使改革迈出坚实的步伐。

  六、最后的话语

  经过上述分析,综合市场化、实用性和完备性等方面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各类证书中相对较为优秀的证书为:

  序号

  类型

  优秀者

  1

  投资类

  CFA、保荐代表人

  2

  个人理财类

  CFP系列

  3

  企业理财类

  CTP

  4

  风险管理类

  FRM

  5

  管理类

  PMP

  6

  会计类

  CPA等各国法定资格认证,以及CMA和CIA

  资格认证市场,各种力量掺杂其中。于繁杂乱象中,我们希望能通过本次起底,让广大读者看清其中奥妙。

  在新一届政府的力推下,行政审批事项不断的取消和下放,而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自行颁发的一系列资格证书却始终在丛中笑,裁判与运动员集于一身,只是,不知道还能笑到多久。

  事实上,无论国内外,绝大多数含金量高的资格证书都是市场自发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商业利益从来不是坏事情,几百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正是源于商业利益的推动。但是,以行政力量来获取商业利益,既不利于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也不符合本届政府的风向。

  新一届中国政府的施政方针,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阵清新之风。取消资格认证的行政审批,破除了行政力量,由市场来决定每一个资格认证的生命力,最后由市场自行产生最为优秀的资格认证,最为合适的人才水平识别和认定标准。

  中国的资格认证市场已经到了一个优胜劣汰的时期了,未来的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