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计划,圆的未必是农民工的梦
据《工人日报》报道,广东将选拔百名新生代农民工免费就读北京大学。该活动名为“圆梦计划·北大100”,想法源于广东团省委2010年10月的一项深入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工作的调研。报名参加的农民工经过培训和考查,成绩优良者可入读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进行为期2.5年~5年的本科学历教育,成绩合格后将获得北大远程教育文凭。
首先得承认,这是一条温暖的消息。 2008年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有2亿多农民工,即平均每6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农民工。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生存以及未来,已经不单纯是个人的事情,更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而回顾以往各个地方对农民工的关怀,主要集中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居住、讨薪、维权等方面,很少有人把关怀的触角伸向农民工的梦想。农民工不是没有梦,只是不敢做梦,因为一个为生存奔波的人,是不太有机会、有能力去做一个完整的梦的。
有了温暖的梦,还需要一个温暖的被窝,否则,做梦的人迟早会被冻醒。那么,这个温暖的被窝,该由谁来提供?是广东团省委,还是农民工所在的企业?前者与后者有何不同?不妨看两个例子——
2010年,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宣布出资5000万美元资助职工上大学。据沃尔玛自己估计,其一半职工属于没有大学学历的高中毕业生,经过对32000名职工的调查发现,这些职工希望上大学,但工作日程太紧,于是,沃尔玛决定资助职工上网上大学,其合作伙伴是一个叫美国公共大学的盈利性学府。所有合格入学的沃尔玛职工,都自动减掉15%的学费,同时,沃尔玛再拿出5000万美元提供学费资助。如此一来,拿一个学士下来,沃尔玛职工只需要花费24000美元。
5000万美元的教育投资,到底值不值?沃尔玛用行动告诉你,绝对物超所值。对企业而言,人才是最根本的生产力。沃尔玛在美国有职工140万,如果这些人中有10%~15%愿意利用这个机会读书,那么,一夜之间,就为企业增加了14万~21万名大学生。也就是说,看上去,这是一笔不菲的教育投资,但事实上,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企业的未来,而沃尔玛只花5000万美元,就买下了企业的未来。这笔买卖何其划算,何其远见!
第二个例子,大连有许多日企,这些日企最吸引人的,不是薪水,而是专业的职业培训。比如日本的东芝公司,早在2003年,就设立了一个虚拟教育学院,专为企业职工提供量身定做的教育服务。据说有的年轻人,就是奔着日企的职业培训去的,等合同结束,立即跳槽。或许这也是近年来日企不断提高合同规格,对职工进行约束的原因之一。
例子不胜枚举。正是这些例子,让我们觉得,广东团省委的“圆梦计划”,其实完全可以靠“企业文化”自身来完成,企业有这个需要,也有这个能力。新生代农民工的大学梦,也不一定是北大清华,只要有导师、有课堂、有知识,对他们来说就是人生的一份收获。广东有2000万农民工,但圆梦计划只有100个名额。成为这100人中的一员,于是也成了梦。为什么要让这一切成为梦呢?怎样才能让它不是梦呢?
企业培养职工,与父母培养孩子不同,后者是责任义务,前者则是双赢,就像沃尔玛一样,它绝不会花5000万美元买一堆没有用的文凭,它买的是人才,是未来。广东团省委如此关怀新生代农民工,此情可嘉,但如果一项活动,只能擦亮几颗星星,而无益于增加整个星空的亮度,则很难称其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