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教授:中国基础教育成功 不能横加指责
当前页面 > 首页 > 名师访谈
华师大教授:中国基础教育成功 不能横加指责
时间:2014-01-13  来源:中新网

    因学习效率低下、学业负担过重、个性化学习无法实现、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中国的基础教育屡屡被人诟病。对此,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戚业国直接亮明态度:“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我们不能背离时代的需要来对中国教育横加指责。”

  7日,2013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教育部相关司局领导、知名高校学者教授以及全国中小学名校长等300多人共同探讨全国各地先进的经验。

  中国教育重理论,忽视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偏重简单“高效”的讲授法,忽视学生能动的发现法;教育不能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而简单一化为机械的加工……中国的基础教育曾经被不少教育界人士诟病,更有甚者,因为教育是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考卷,将中国教育称为“填鸭式的教学”。

  戚业国在今天的论坛上一上台,就声称“中国基础教育的成功”。他认为,评价教育体系最重要的准则是该体系是否有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若按此准则来界定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成功的,而且相当成功。”

  “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国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起来,而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正适应流水线生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需要。”戚业国说,若改革开放之初,培养的学生都是质疑、不服从的态度,那在今天的中国还有何本钱说经济的转型。

  他认为,现在对中国基础教育指责的人,是因为背离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

  据了解,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教育一直在世界上备受推崇,单就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著名大学在国际上的地位足以引人瞩目,而该国的诺贝尔得奖数更是傲立其他国家之上。

  他总结说,不能因诺贝尔奖数的多少来批评中国教育的好与差。“中国的现代科学技术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现在"学艺未精",若这时冒出个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我还认为不正常呢。”

  纵使其极力为基础教育说好话,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少教育界人士认识到,目前中国学生存在课业负担过大、缺少创新精神等问题。据1999年中国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显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迎接新世纪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素质教育”至今仍是不少教育界人士为改革教育打出的响亮口号。

  转变中国的基础教育方式困难重重,戚业国也承认,中国教育曾成功形成了中国制造,但如今时代是得从制造走到创造,基础教育非改不可。

  他认为:“今后学校的规划发展,应该放到这样一个转型环境里,思考学校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具体而言,戚业国说,在义务教育阶段要认识其定位和性质,其首要任务是做合格公民的教育,使孩子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的文化,而非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高中教育要往四类学校发展:即英才高中,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基;大众教育,为升入高等学校学习做好准备;普及高中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办办学生快乐成长的学校;特色高中教育:适应特殊学生、满足社会特定需要,培养特色人。

  此外,戚业国还强调说,教育应该适应中国创造去改革,但教育改革不能仅仅站在往回头看的立场,站在昨天指责谁,批评谁,而应该面向未来找问题与不足。